三甲服务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345章国营经济

第345章国营经济(1 / 1)

地方上缺钱,那是因为没有来钱的路子,更没有创办经济实体,没了税收可以留存,当然也就没钱了。看看如今的青州府和大名府,上来的奏折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各自依靠着地方特色,搞的都是风生水起。青州府走的是流通港口的道路,而大名则是陆地商贾,由卢象升引来了众多‘贵人’的投资,又经汪乔年的经营,而且两府也都有皇上一些作坊的带动,现在两府都红火起来,看得周边府州都眼红不已。

如今‘国营’企业正是需要上马之时,有了国企,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收入,地方都富了,那整个国家自然也就富了。只有富裕了才能拿出精力、钱粮来搞军备,加强国防,这是一整条路子。

但这个地方官府来做生意赚钱的决意,恐怕更会引起朝野上下的争议,一个与民争利的大帽子肯定是跑不了的。皇上自己赚钱不说,再把官员拉下水赚钱,恐怕不仅仅会受到官员的反对,连老百姓、商人都会群起而攻之。这连想都无须想就可以预知,自己刚刚开始开作坊的时候就遭到了不少的问责。而锦衣卫的生意,也是有不少的言官上奏来上奏去的,只不过皇上不搭理他而已。

这事看着不大,一旦操作不慎的话,这二个月的英名真的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朱由校对此事的处理相当慎重,不能硬打硬上,拿自己这个清脆的鸡蛋去碰全国的石头。而是打算采取迂回的办法,先偷天换日来个偷梁换柱再说。

官府办实体赚百姓的钱。那是与民争利,这点无论自己再是口吞莲花说破了嘴,也是无济于事。但如果自己掏腰包,给这些官府呢?当然不能白给,要让官府拿出政绩来,什么政绩?当然是修路的政绩了,你修多少的路,自已就补你多少钱,让这些官府先来赚自己的钱,这样不算是与民争利了吧?

虽然看起来吃亏的是自己。但此事一旦操作起来。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一个全国上下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的项目,那就是修路了。这是朱由校一早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说再在他手头哪个群体最多,那就得数修路大军了。前前后后有五六万人之多。现在路的问题是每个地方都面临着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交通,想发展经济是万万不能的。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路、桥,这应该受到朝野上下普遍的支持。修桥补路历来都是善政中的善政,那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再有人反对,那真是没天理了。

让各地官府按着自己的标准,从当地的钱庄贷款,拿钱去修建公路。钱庄的贷款里有自己的三成股份,因为是善政善行,钱庄那边也来个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也算是改变一下公众形象,为百姓造富了。

铺路当然不能象以前一样接着来个黄土铺路,那种泥巴水坑可真让人受不了,几次雨水一冲,立刻就是坑坑洼洼了。要铺当然只有水泥路才能达标。水泥当然得用自己的,而且目前在整个大明也只有自己有。虽然是拿着左手的钱给了右手,看着没什么区别,还少了一大块的钱。但水泥作坊首先是做开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得用,名声首先是打响了,老百姓当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好处,水泥生产好了,接着技术的改良也就有钱投入研究了。而且从认识到接受再到争相使用,这个过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水泥作坊开遍全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那钱还会是大把大把的赚。

补偿好占地问题,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此善举再把百姓伤害了,那就和初衷背道而驰了。还是按着推行免税政策之时的钱庄、锦衣卫、驿站共同监督的办法来,尽量的让百姓免受损失,具体的补偿办法就是以地换地,或者直接的高于市价补偿,以后再开作坊优先安置工作等办法,这些得写明白了,不敢大意。

自古以来许多的改革初衷都是相当好的,比如说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出发点和政策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执行。结果让坏和尚给念歪了,不仅起不到安民的作用,反而变相的给百姓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和被剥削,而自己则落得到相当凄惨的下场。

按理说只要出于公心、善心这样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但哪里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心、善心呢?官吏们为了一已之私,哪里又会在意什么百姓的利益呢?敲骨吸髓还嫌不够肥呢,还谈什么公心、善心?

所以这个补偿就只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全国实施一个标准,张贴出布告,让百姓们知道的明明白白。由三个可以直达天听的驿站、锦衣卫、钱庄来监督着,这样的渠道还是挺有震慑力的,至少那免税名捐的通告下发后,全国至今没有一起私自收税的。

最后以路的质量、距离、宽度、厚度等进行结算,这里面当然有各地的地质等不同,也是价格的参考依据。

这一下,各个地方官府组建的队伍就可以赚到钱了,官府当然也就有了公款,而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再根据当地的物产、环境不同,建作坊、特产等,可以再把生产出的东西或者各地的特产卖给皇上的驿站,让驿站搞个物流业,来个皇室收购,再统一的分散各地。而一些有水患的当然也可以用修水利工程来赚自己的钱,有想建水库这种抗旱工程的,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总之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直接的商品经济,都可以直接和皇上来进行交易。

当然质量检验是关键性的,别搞个豆腐渣工程出来,拿着自己当冤大头,那就不是自己的初衷了。不要想着什么加强德制教育工作,那东西的确是神器,但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情况下,有时候德会变的相当的脆弱,不堪一击。所以监督体制,就非常的关键。政务公开当然是法宝中的法宝,所有的工程的用料、用工、用时全部在公众场合公开,凡隐蔽者,由人检举揭发到官府或者驿站、锦衣卫、钱庄。下一步甚至是开遍全国的一切作坊店铺等。

这种半计划经济当然不是朱由校的初衷,但不这样,国营经济真的没法在大明这块拼命抑商的地方萌生。连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南宋都就开始萌了,到现在还在萌着呢。更何况是国营了。如此过渡下去,哪里有什么,就能来个互通有无,这全国的经济就能盘活了。

这样路也好了,东西也好运了,自己前期在路上的投资也能慢慢收回来了,然后、、、、、、

这事要是放在前天,估计朱由校还没这个魄力,但一个同乐酒店,让他完全看到,利用自己的卸膳,再多开几家的话完全够了一年四百多万两银子的户部税收。而自己其他的金手指也都在赚钱之中,并且不断的在开拓着市场,再挣来几个四百万也是不成什么问题。取之与民,用之与民,把这些钱再想办法还给百姓,也是很正常的。一旦修好了全国之路并连贯起来,那样无疑会让大明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本钱不够的话也不要紧,现在已经有了十八家遍布全国的钱庄支持,大可把硬币、纸币的发行提前运行出来,那样,银行印着钞票,又有信用,还有什么国营企业不好发展的。因为现在并不缺钱,和十八家的关系还有待接着巩固,所以这一神器,朱由校还没有想着上马,他想等到草原功略收关后,再从容布置。

这样一个举措理应不会受到什么朝野上下的攻击的,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徐光启,因为修路本身就是工部之事,而且工部在地方官府城也有相应的对口官员。当然信着重论述了占地补偿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这才能这一政策推行下去的关键。

下一个问题也是大问题,灾荒,这个小冰河的确是造成了一些麻烦,许多的地方是纷纷粮食告急,粮价也因为商人的重利行为而有抬头的趋势。看到这个课题朱由校不由的一阵头大,小冰河虽然不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也是诱因。

自己一直刻意的把他的危害缩小化,但该来的还是来了。目前搞的压水井还是不能全面到位,就算是到位了,夏粮的减产也是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免税令也是在秋收时方见分晓,但粮食的缺少可是硬伤,俗话说屎难吃,饿难挨,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现在的人肚里也没个油水,根本就不撑饿。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只能产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吃不起高价粮,那只能是铤而走险的去偷、去抢。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哪里还管什么伦理道德呢?(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末日求生:开局有求必应,百倍暴击! 德意志的荣耀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掌心宠 我在大秦开酒楼 村里有个空间男[重生] 大秦:赐死皇孙,我传国玉玺护体 野外生存最强狙神 稻荷妖神记事 直播:我家猫咪会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