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运力有限的情况下,解决物资运输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即缩短运输距离。全\本\小\说\网\
攻占瓦胡岛之后,顾祝同就在做相关准备。
当时,按照他的命令,陆战队在疏通了珍珠港的主航道之后,就开始修建仓库,而且建设工作就从未停止过。
为了在瓦胡岛上囤积物资,顾祝同甚至让陆战队放慢了修建兵营的速度。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六年四月底之前,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陆战队官兵必须住在野外的帐篷里面。
所幸的是,瓦胡岛地处热带海域,夜里并不寒冷。
显然,顾祝同早就意识到,必须在前线囤积足够多的物资,才能确保陆战队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后不会数物资不足所困。
问题是,多少才算足够多?
可以说,在这方面,顾祝同的思想准备很不到位。
最初,他认为在瓦胡岛囤积一百万吨物资就足够让陆战队打下美国西海岸地区了。可是到了一九四六年初,他不得不承认,一百万吨远远不够,因此就把物资囤积量提高到了两百万吨。可是,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也就是陆战队攻打巴拿马运河的时候,顾祝同才发现两百万吨也不够。结果就是,他不得不把囤积目标提高到了三百万吨,而且还为今后继续加大囤积量留了余地。
到一九四六年底的时候,瓦胡岛上修建的仓库,足够容纳五百万吨物资!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动用一百艘万吨轮,而且以最大效率运送物资,且万吨轮在返回本土的时候不补充燃油,也需要往返航行五次,耗时十个月。
当然,实际囤积的物资远没有这么多。
事实上,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底。囤积在瓦胡岛上的物资还不到两百万吨,主要是各作战部队的消耗量太大了。
别的不说,为攻打巴拿马运河就消耗掉了差不多五十万吨物资。
当然,物资正源源不断的送来。
按照顾祝同的安排,到十一月底,囤积在瓦胡岛的物资必须达到三百万吨,最好能够达到三百五十万吨。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指标。
为此。珍珠港几乎成了一座专门供运输船只停靠的商港。此外,顾祝同还把一切能够利用上的装卸手段都用上了。
当时,珍珠港里,长期都有三十多艘运输船只在码头旁装卸货物,此外还有十多艘货轮在锚泊状态下装卸货物。在珍珠港外面,中国海军还开辟了一处锚泊地,动用了上百艘驳船与拖轮,专门用于为货轮装卸货物。别的不说,仅专门从事货物装卸工作的海军官兵就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为了提高货物的装卸速度,顾祝同甚至从国内请来了几名管理港口作业的人员。让他们协助海军工作。
除了瓦胡岛,附近的几座岛屿上也有不少的仓库。
如果不是夏威夷群岛中。只有瓦胡岛有一座大型港口,而且大型战舰的维护工作必须在港口内进行,顾祝同甚至会把舰队派往别的地方。
当然,顾祝同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顾祝同的高瞻远瞩,让中国海军能够在一九四六年底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
白了,如果没有提前囤积作战物资。恐怕到一九四七年中期,中队都不一定能够登上美国本土。
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底,顾祝同在前线囤积的物资接近两百万吨。
在这两百万吨物资中。有将近一百万吨是各种型号的弹药,而且主要就是用于对地打击的炸弹与炮弹。此外还有大约六十万吨燃油,而且其中四十万吨是专门供坦克车辆使用的汽油与柴油。别的不说,在这些物资中,仅食品就有十五万吨,足够三十万陆战队官兵消耗半年了。
理论上讲,这么多物资,足够三十万陆战队官兵使用数个月。
这样一来,如果在一九四六年底攻打美国本土,那么到一九四七年中期,也就是囤积的物资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海运难题也会有所缓解,因此后勤保障上的问题基本上不用考虑了。
只是,现实没有这么乐观。
主要就是,战斗一直在进行,物资也一直在消耗,而且实际消耗量要比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大得多。
要知道,在准备攻打美国本土期间,针对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这就是,从一九四六年初开始,中队就展开了轰炸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作战行动,担当此任务的是中国空军。
这里,必须提到中国空军在一九四五年开始接收的一种新式轰炸机。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中国空军就针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需求,提出研制一种作战半径至少达到三千五百公里、最好能够达到四千五百公里,最大飞行高度超过一万一千米,最大载弹量在十吨以上,最大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六百公里的重型轰炸机。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轰炸机,对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空军最好的轰炸机,其性能指标也不及此一半,即作战半径均没有超过二千五百公里,且最大载弹量一般在六吨左右,最大升限不到八千米,最高飞行速度在每小时五百公里左右。
所幸的是,空军的高层有足够长远的目光。
原因就是,即便中国海军夺取了夏威夷群岛,轰炸机从此出发,也需要四千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才能轰炸美国本土。
更重要的是,空军非常早的提出了研制要求。
也正是如此,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设计,以及解决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严重的技术问题。
要知道,这种轰炸机需要应用到很多新技术。
比如,其巨大的作战半径与载弹量,就需要巨大的机体,也就需要解决机体机构强度上的问题,因此必须采用全铝合金框架结构,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不然就无法解决超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又比如,要达到一万一千米的飞行高度,就必须采用全增压密闭机舱,而且得解决机舱供氧的问题。
此外,最高为每小时六百公里的飞行速度,以及一万一千米的飞行高度,就必须采用双增压发动机,而且受载弹量与航程影响,在采用四发结构的情况下,单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必须超过四千千瓦。即便采用六发结构,也需要超过三千千瓦。
可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机。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生产的功率最大的发动机,也不过两千四百千瓦,而且这已经是极限了。
研制新的发动机,显然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可以说,如果空军没有在一九四三年初提出要求,而是延迟了一年、乃至半年,这种新式轰炸机都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底研制成功,更不可能在一九四六年量产,并且在一九四六年中期就大批量装备部队。
所幸的是,承担研制工作的西飞及时的完成了设计,也完成了生产准备工作。
到一九四六年三月底,这种被命名为“超级空中霸王”的战略轰炸机的产量就达到了三百架,而且以每月一百多架的速度增加。
也就是说,到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其数量已经超过了六百架。
当时,这六百架轰炸机中,有五百多架部署在夏威夷群岛,而且主要就部署在瓦胡岛与毛伊岛上。
显然,这些轰炸机不是到前线来做实战测试的。
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初开始,中国空军的“超级空中霸王”机群就成群出动,拉开了轰炸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
最初几个月,轰炸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
主要就是,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
要知道,超过三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让任何一种战斗机都无能为力,也就不可能为轰炸机提供护航保护。
当然,“超级空中霸王”的速度、升限与强大的自卫火力就是其最好的护航力量。
直到一九四六年八月,也就是顾祝同把战斗舰队从巴拿马方向上抽调出来,让三支战斗舰队轮番前进部署,出动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护航,这个问题才有所解决,而且这也成为今后的标准作战模式。
此外,中国空军还想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制造加油机,或者是让轰炸机携带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只是这些想法没有一个在战争期间变成现实,主要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太多,而且效益不比让舰载航空兵提供护航好多少。
也正是如此,顾祝同囤积的物资一直在消耗。
事实上,当时最大的物资消耗大户就是空军的轰炸机部队。要知道,为了减轻前线物资的消耗强度,顾祝同甚至让支援舰队作战的快速战斗舰返回关岛与琉球岛,到后方的港口去补充物资。
只是,轰炸行动非常重要,顾祝同没有理由叫停。
这样一来,即便到了一九四六年底,顾祝同费劲心思在前线囤积的物资,也不见得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