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732乾圣四年的开年会元宵节晚上的事,虽然来得莫名其妙,但朱由检也没有放在心上,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他们抱着什么目的而来,至少填充了翰林院,让朕有人可用。
对于一些算计,朱由检看的并不是很明白,他也不担心,既然一时看不明白,那就慢慢看就是了。
到了如今这个局面,大明已经没什么危险了,一些争斗要起就起吧,斗一斗也好,也能让这一滩死水活泛些。
内廷还在进行着交接,像是门禁、宫廷值守、仪仗、印玺等,都归入了司礼监,而大量的太监,也从宫内走向了宫外,进入各监工作,至于皇宫内,则是成了各大女官的天下。
当然,太监并不是都调走了,内务府还有些,负责处理各种事务,而在太监抽调走的时候,又一次的宫女释放开始了,大批的宫女走出深宫,回到民间。
宫内人数再一次减少。紫禁城虽大,但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伺候着,更多的人手,反而需要更多的维护成本,很多事情,其实女人都能做好,并不需要太监的存在。
当借着皇后的手,不断整顿内务府,清理机构时,被朝野上下期待已久的总结表彰新春大朝会开始了。
这场大会,在年轻朱由检就布置了下去,直到过万年之后,现在才开始召开。
元月二十一日,天还未亮,陆陆续续的马车就朝着大明门而去,等到快靠近时才停下来,让里面的官员下来后,才掉头赶了回去。
在皇室的带领下,如今马车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达官贵人如今出行用的都是马车,不再有轿子这一事物。
甚至当初因为有官员坐轿子了,直接被参了一本,然后被贬到云南去当土司官了,至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官员敢坐轿子了。
这次大朝会的地点是在乾清门,因此当三通鼓响后,官员们便在司礼监太监的引领下,朝着乾清门而去。
在路过皇极门的时候,很多人都下意识的抬头,然后看向了正中央那扇被封笔起来的大门。
这里就是内阁所在地,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地方。
乾清门和皇极门一样,都是巨大的门洞封闭一边后形成的,不过,这次参加朝会的人,只是中枢五品官职以上,以前很多虚职、五军都督府的武将、勋贵等,全都没有上朝资格,因此倒也站的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在廊内响起,声振屋瓦,令人侧目。
“免礼平身!”朱由检晃了晃脑袋上的冕疏,沉声道。
“谢陛下!”在御史的引导下,官员们都站立起来,然后恭敬站好,就是等待这次大朝会的开始。
“朝会,开始!”方正化高喝一声,一阵音乐之后,超会开始。
既然是总结大会,肯定是从总结开始的,先总结,后表彰。
在前面的就是都察院和大理寺,不过这两个部门没什么好说的,真正的问题在年前已经谈过了,此刻更多的则是进行表彰。
都察院选出了十名十佳御史,而大理寺选出了三名优秀大法官。而这种荣誉的表彰是朱由检提出来,并实行的。
和后世无关痛痒的荣誉表彰不同,大明的荣誉表彰充满了功利性,按照规定,这些获得荣誉的人,明年官运绝对亨通,遇缺则补,不必考虑什么。
两个独立司法机构的情况很容易就说完,因此当陈扬美下去,徐光启走上前来的时候,就连朱由检也忍不住打起精神来,仔细倾听。
“在乾圣三年中,内阁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果。”徐光启侃侃而谈。
所谓总结,不过是总结去年的工作而已,到了徐光启口中,就是各种数据来呈现。
比如修了水泥马路一千多公里,铁路建设一千公里,驿站系统流转起来,并成立到了运输部门,邮政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功绩。
而在这些数字当中,最引起轰动的,则是收入水平。这是所有官员都关心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朝廷都给人发了薪俸,没有半点拖欠,想来应该有不少进账,只是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乾圣三年,攻击收入一千四百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一出,哗然之声顿起,无数官员都纷纷伸长了脖子,想要看清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肃静!”官员的骚动,顿时引起了御史的注意,让他们立刻开始维持秩序。
好在,接下来徐光启公布了收入来源,也让御史的工作更轻松一些。
“其中,关税收入两百万两,田税收入八百万四十万两,盐业收入一百七十万两,商税一百九十万两。”
这组数据听得让人咂舌不已,什么时候朝廷能有这么多收入了,尤其是田税的收入,简直是翻了翻啊!
徐光启倒是不为外物所动,慢慢说着大致的情况,打仗赢了多少,开办了多少学校,组织了多少学生等等,这些都细化到了各个部门级别。
而正是这些细务,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大明竟然如此复杂。
总结之后,则是表彰,内阁这次共有优秀官员十个以及表率官员三个。
里面很多官员的名字朱由检没听不,在场大大臣也没怎么听过,但有一个名字,朱由检就非常的熟悉。
阎应元!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也混了个优秀官员来当。”朱由检嘴角漏出一抹笑意,哪怕抗清三公不会出现了,但人杰就是人杰,很快就凸显出来,成为天下楷模。
表彰也很快结束,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日头高照,时间已经来到了晌午。朱由检也干脆,直接让人上御膳,所有官员都在乾清门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
而等到下午朝议开始时,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开始认真倾听起来,和上午总结性的会议不同,下午的则是确立一年的计划,掌握了这个计划,谁就掌握了先机。
照例,第一个上来的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曹思城。
他捧着自己厚厚的计划书,站立在原地,然后开始陈述自己明年的打算。这是朝议,施政方针要经过讨论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