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朝廷的敕令传到了秦州,秦州节度使药彦稠调任河东,任昭义节度使。李继潼升任秦州节度使加陇西郡王,周廷玉任秦州防御使。
李岌往陇右秦州派遣了一百多名晋阳书院出身的官员过来,明显是开始加强唐国在陇右的力量,准备在这一带恢复旧唐时的疆界。
梁兴、安守銮他们这些人从张北调到了陇右,朝廷需要用他们在北地草原上屯田的经验,继续在陇右、河湟地区开疆拓土。朝廷方面在北地草原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屯田开疆经验,一般情况下以政治、经济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作为辅助。对于那些表面臣服的部族首领,一般采取授官拉拢的方式,只要对方不干涉朝廷方面的移民屯田计划,并不干涉各部族内部的事务,甚至连岁贡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很少一部分。
当然,对于那些拥兵对抗,以武力阻挠朝廷屯田筑城计划的部族,也是毫不手软。康九火亮统领的一万五千河西骑军从山丹移驻到喀罗川,李继潼手上的秦州骑军数量也超过了一万两千骑,近三万骑军在压制威慑着陇右、河湟地区的蕃、羌各部,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陇右、河湟势力最大的土蕃部族河州部、宗哥部和邈川部也才各有六、七千骑军,除非是有人能把青唐、河湟一带的土蕃各部都统一起来。
只可惜的是,自土蕃帝国崩溃瓦解后,土蕃各部也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争斗不休,有些部族之间结怨百年,大有不共戴天的意思。
其实在唐末时期,自河西的土蕃各部首领开始接受朝廷的册封后,青唐、河湟地方的土蕃各部也纷纷效仿,前往长安、洛阳朝觐,接受中原朝廷所册封的官职。虽然这官印和册封文书的作用并不大,却是一种正统统治的象征。得到中原王朝承认的官职总比那些自封的要高级一些。
自安史之乱起,河湟、河西之地尽陷于土蕃,加之唐末以后战乱不断,除了在武宗时期短暂收复过河西,大部分时期,陇右、河西都是由土蕃人统治。不过随着土蕃帝国的崩溃,土蕃人势力渐弱,发源于岷山以西,河曲一带的羌部逐渐强盛,实际上到了五代期间,陇右和河西一带羌部势力最强,其次才是汉军和土蕃各部。
随着晋阳方面逐渐重视陇右,主动在秦州陇右一带施行移民军屯,在三年的时间里,秦州周边会州、古渭州、岷州一带,以汉民为主的屯田军户已经超过了五万户,并在陇右地区逐渐确立起对土蕃、诸羌各部的战略优势地位。
不过,河西、陇右自中唐以后,这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土蕃、诸羌、回鹘等民族统治,虽然世代这里生活的民众,依然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汉民,但城市和村落间也是胡汉杂居,形成西北特有的民族融和特色。唐国在河西、陇右所推行的军屯政策,倒也不排斥胡人,军户中有近一半都来自于蕃、羌各部。
相比于还处于奴隶制的蕃羌各族,最起码各地军户们的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还是有极大的保障。
各部族的逃奴也是陇右各屯田军人员的一大来源,这也是引发屯驻军与各部族冲突的地方。各部落头领来讨要自家的逃奴,屯军方面是不可把人交还的,这很容易就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只不过,在几个攻击屯驻军的部落被灭族后,现在已经没人再敢公开这么干了,毕竟逃跑几个奴隶只是微不足道的损失,为此要搭上整个身家性命就很不值得。
由于带了三千云州骑军过来,梁兴他们从渭州翻越六盘山,经陇干城抵达官川河上游的甘泉城时,已是四月中旬。这秦州以北的河谷田地里冬麦已经开始抽穗,茎叶青翠,再过半个多月,过了端午,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新任兰州刺史张翰已经在定西城等着他们,他是关中的文官出身,没有军队保着,不敢孤身前往名义投靠朝廷,却是在羌部控制下的金城上任。朝廷的诏旨下来,旧时的金城郡改作兰州,这张翰算是第一任的兰州刺史。
这定西城是秦州以北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分出三条大路:一条通往秦州,一条通往渭州,而有一条是往西北通往兰州州治金城。
唐军已经在黄河以北的祖厉河流域和秦州以西的渭河流域站稳了脚跟,这两年的任务就是向洮河流域和湟河流域逐渐推进。朝廷所采取的方式与在北地草原如出一辙,都是采用修城筑堡,以军事屯田的方式逐步进行渗透和蚕食。
在定西城外安营扎寨后,梁兴、安守銮两人带着军中一群偏裨军将进入城内,前来拜见张翰。梁兴是兰州防御使、安守銮则是防御副使,他们两人虽然不归张翰节制,但州刺史却是他们名义上的上官,却是不可缺了礼数。
天子最厌恶的就是武将自恃武力,以下犯上,作为天子门生,即使安守銮这样的世家勋贵子弟,都特别注意这一点。否则的话,遭受天子斥责冷遇,难受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
张翰虽然是文官出身,却在都水监任职,曾负责京兆府周边的农田水利疏浚工程,算是技术官员出身,否则天子也不会钦点其到陇右担任兰州刺史。
大家见面,其间简单交换了一下在兰州推行屯田的事情。
这边地屯守,主要的问题是人口不足,尤其是汉民人数。一个地方,如果汉家的人口占据多数,基本上算是能够稳定了下来。而陇右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丁稀少,别看各部落在打仗的时候动不动号称数万人马,实际上是把整个部落里的老弱妇孺全都算上了,真正能作战的不过十分之一而已。
秦州是陇右重镇,在清查登记完成之后,发现汉民的数量还不到二十万人。在陇右实行军垦屯田,这移民实边却是最大的问题。
在朝堂老有些文臣认为推行边地军屯,草原部落一定会充满敌意,可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的草原部落对于汉军的到来都没有什么反应,有些人甚至因汉军的到来,给自己带来了好处,而主动迎合官府策略。
这些首领们并不认为说汉话和说胡语之间有什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