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天的早朝,天空飘着细雨,大臣们齐聚紫宸殿,共同聆听圣训。.///李隆基发布了诏令,命令左金吾大将军董延光率军出发。为了表示信任,在御座之,亲手将自己佩戴的千牛刀赐给他。
李隆基的肢体语言很简单,表达的意图不言自明,如朕亲临,如果有人胆敢抗命,可以地斩杀,不用瞎耽误工夫报告。
对于皇帝的信任,董延光感激的五体投地,长跪不起,几乎流下了眼泪。
看到君臣二人演双簧,右相李林甫在一旁默不作声,犹如老僧入定,没有任何表情。不过,他的内心尽是冷笑傻小子,这是老夫给你挖的陷阱,好歹要跳进去,只要别崴了脚。
董延光可不知道自己已经一不留神踏进了陷阱,他的脑子里被未来的胜利灌满了,根本没想到,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将没有一人对这事儿主动过的原因。
离开了朝堂,董延光兴高采烈的到军队点齐了5000精锐骑兵,然后,趁着明朗的好天气路了。
王忠嗣接到了诏令,不得不将手的5万精锐步骑交给董延光。但是,他想到这数万大军有去无回,埋骨他乡,内心极为痛楚。
董延光得到了军队和必要的给养,觉得不够,又伸手管王忠嗣要更多的物资。
董延光的理由冠冕堂皇,“让将士们拼命,没有赏赐谁能玩活儿。将军作为陇右节度使,独霸一方多年,自然有的是银子,拨出一部分是了。”
这话说的很不招人稀罕!王忠嗣冷然一笑,没有搭理董延光。
王忠嗣的内心很复杂,想起了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战争是国之大事,不可轻动,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吐蕃军队死守石堡城,唐军的准备不充足,此战必败。如果自己拿出大批的银两物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士们更要玩命,死的人会更多,因此,虚于委蛇,能不赞助的都不赞助,能少死一个算多活一个。
董延光气哼哼的走了,王忠嗣在陇右威望极高,他可不敢亮出千牛刀,尽管他想杀了王忠嗣一百回了,只能暗自生气。他走得急,没有看清道路,一头撞了前来请示工作的河西兵马使李光弼。
李光弼是国历史的著名将领,了解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他是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之一。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少数民族出身。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出生在营州,和安禄山是老乡。但是,他不同于安禄山出身于草根,而是出身于贵族,身世可圈可点他的父亲李楷洛是契丹酋长。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执掌精锐的契丹军队,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了唐朝,拜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出名,死于反击突厥的战争。武则天感慨他的英勇,追赠他为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李光弼出身在贵族之家,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掌握了丰富的军事常识。初入军旅时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率兼安北都护,以治军严格闻名于世。
李光弼目光如炬,看出了董延光的不高兴,觉得要坏事儿,赶紧劝说王忠嗣,说道“大夫一向以士兵为重,虽然迫于皇帝诏命而分兵给董延光,却不设立重赏,士兵怎么会尽力攻城呢!皇帝对石堡城是志在必得,董延光的行动如果失败,一定会归罪于大夫。大夫财库充盈,多年积累的财富无计其数,何必吝惜几万匹帛而不堵住董延光的进谗之口呢?”
王忠嗣坦然回答“李将军,我的计议已定,不要再说了。唐军用几万士兵来换一座石堡城,得到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失去它不足以危害国家,所以,我不愿意拿几万人的性命来保住自己的官职。府库财物是官家的,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我拿出的财物越多,死去的将士越多,因此,我宁愿怠惰军心,这样会少死几名将士。即使受到皇帝的责罚,攫夺我的官职,贬到外地去做个小官,我也不会改变初衷。”
李光弼非常感动,感叹的说道“大夫能行古人的事,我怎敢再说话。”
战斗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打响,在陇右节度使军队的配合下,董延光率领精锐的府兵猛攻石堡城,唐军前赴后继,不顾生死的奋勇突击。
面对唐军的疯狂进攻,吐蕃军队也不含糊,据险防守,没有后退一步。
吐蕃军队占据了地利,唐军血战无功,死伤无计其数,最终部队被打残,再也没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能力。
眼睁睁的看着石堡城岿然不动,吐蕃西海郡、大非川援军又突破唐军的阻击,到达了石堡城下。
吐蕃军队胜利会师,实力大增,觉得取得了优势,于是,耀武扬威的挑战。
吐蕃军队气势汹汹的前来挑战,董延光没辙了,不敢单挑,只好下令撤军,一溜烟撤出了数百里。
在撤退的路,董延光发愁啦,自己的牛皮吹得山响,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气势。现在,损兵折将却一无所得,他已经骑虎难下。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君子勇于担当,而小人想方设法让别人顶缸,自己在一旁看风景。董延光恰恰是小人的极品,他现在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恶人先告状,把战败的罪名安到王忠嗣的头,向朝廷哭诉王忠嗣手握重兵,不配合行动,处处刁难府兵,致使功败垂成。
这一封告状信到了宰相李林甫手,他一眼看明白了这是恶人先告状,是推卸责任。然而,李林甫非常嫉恨王忠嗣,得到了这个机会,岂能轻易放过!
其实,李林甫和王忠嗣没有任何的个人恩怨,甚至私交很好,他们之间涉及的是肮脏的政治。自古以来,政治是最没有人性的东西,和这个挨关系,什么样的感情都不堪一击。
李林甫是一个真正的政客,绝不会让感情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他已经清楚地看到,王忠嗣已经成为了自己政治的死对头,而对于政治对手,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李林甫这么想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因为大唐以武立国,很看重军功,素有功勋卓著的边将入朝为相的惯例。
据史料记载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为了防备边帅专权,朝廷实行了“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政策。但是,李唐朝廷对有功之臣是很宽厚的,立大功者常入为宰相,如李靖、李绩、郭元振、张嘉贞、张说、李适之等人。
李林甫的宰相当得有滋有味,一人之下,千万人之的滋味好极了,做梦都能乐出声来,自然不希望王忠嗣插一脚,王忠嗣越倒霉他的心里越高兴。
不过,李林甫可是老奸巨猾得很,干坏事很有主见,他很清楚,李隆基宠幸王忠嗣,你说王忠嗣是白骨精,李隆基也不愿做孙悟空的。因此,这么一封告状信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要成功,一定得往里边撒点儿佐料才行。但这种坏事,李林甫是不会赤膊阵的,在他的选项里,有无数的“枪”,随便找一根装火药是了。于是,他唆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王忠嗣为河东节度使的时候,曾扬言“我与忠王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一起长大,当拥戴他做太子。”
李林甫的弹药装得很足,目标很准,打到了痛处,当即将李隆基惹怒了。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兵变,将父亲推宝座,随后逼迫父亲让位,才得到了大唐江山。因为自己的皇位是从父亲手夺过来的,因此,平时最忌讳儿子们觊觎皇位。因为捕风捉影的疑神疑鬼,曾亲自下诏处死了皇太子李瑛和其他两个儿子,还处死了自己的女婿。
现在,边将公然拥戴王子,这是走自己当初武装夺取政权的路子,这是李隆基不能容忍的。李隆基忘掉了和王忠嗣的亲密关系,马诏令王忠嗣进京,随即扔进大狱“令三司推讯之。”
皇帝的意图是什么,大理寺正卿摸得很熟,于是,王忠嗣被屈打成招。按大唐律例,谋反是大罪,应该处以死刑。
李隆基御笔朱批了一个“准”了,一代名将王忠嗣被剥夺了诉的权利,打入大理寺的死牢,等待秋高气爽之时一刀剁了。
可怜,一代名将身陷囹圄,天地为之垂泪。
李隆基心冷似铁,这没什么好怪的,要知道,当时是“家天下”,国家是私有财产,“朕即国家”。在国家面前,容不得任何儿女情长,危及朕的统治,是危害国家和民族,是太子也不能逾越这个禁令。因此,不管这个人是谁,触动了皇权,他的命运是死路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