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喜欢看什么书?”
“我们喜欢看漫画看网络小说!”
“我只喜欢汉府诗集和三国演义。“
“你们喜欢做什么事?”
“我们喜欢玩手机打网游!”
“我只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你喜欢的东西都是古代的,过时的玩意儿。”
“不是,它只是被遗忘的一段时间,现在只是让我们来想起它。”
我们读史,是因为历史中有我们的根,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甚至还有我们的未来。
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无法解释他命运多舛起伏的原因,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无法探究它兴衰荣辱的根由。历史好似一面镜子,一边是现在,一边是过去,站在这面镜子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也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可能会有人会说,历史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对现代人来说没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诚然,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用现实的眼光来看,是多么的荒涎不经,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中华文明呢?介子推守志绵山、方孝孺被灭十族,按现代人的心理来讲,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可谁又能说中国人身上的傲骨和忠诚不是来源于此呢?
历史不是岁月,不是一本正经的诉说,而是几百或几千年之前留下来的故事。何必要过于严肃正经的研究何年何月发生什么?很多人去学历史史,只看重去研究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了解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一直是本糊涂账。
说来也可怜,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历史,中学接着学,但到高中毕业仍然对中华五千年历史一头雾水,等高考结束,除了为考冷门专业去学历史,历史书也就扔掉了,从此一生再不与这个文明古国的陈年旧事较劲。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
一是中国历史太善变,每个朝代都在变,载史完全看皇帝老爷的喜好,所以胡适才无奈地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老是在变脸的历史有谁爱看呢?二是中国历史太无趣,不是历史无趣,而且史书写得无趣,除了《史记》之外,大家都在为朝廷打工,捧谁踩谁全都看老板的表情,因此《史记》才光荣得地成了“史家之绝唱”。三是中国历史教育太僵化,学校的历史书从来不会给你史实和观点,只给你政治概念和教条,最后历史就成了一大堆“成功的三大历史原因”、“失败的五大教训”、“这次事件的历史意义”以及“好人”与“坏人”的政治结论,历史被这些刽子手肢解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所以,历史在中国是死的,不少人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是出国以后的事。
我对三国源于喜欢,不是源于学习。我喜欢三国,因为我希望自己出生在三国,而不是现代,那个混乱的年代,似乎更精彩。看着那些历史名人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跟常人差不多或者是异于常人的事情,听到他们的故事却被吟唱了传说,发现精彩真的好多,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启迪。
我不在乎那个时代在哪年谁谁的职务,谁谁有多少兵马。我只在意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可以给我们指示,也可以给我们快乐,看着那些故去的人们的真实往事,无伤大雅,却又乐在其中,生活有时需要放松的态度,生活有时也需要轻松的态度,脱去厚重,历史其实可以很快乐!
然而史书所记载的历史遗漏了许多客观的历史,许多细节真相被掩盖了,形成许多悬案。
历史的真相之所以会被掩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当局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个人喜好偏见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刻意隐瞒,而有所保留、有所舍弃,甚至进行了篡改,有的是因为年代久远,相关人证物证被岁月所尘封,使得史料缺失,许多细节被覆灭,有的是因为受人类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所限而不能完全得到合理的解释,等等。历史就这样渐渐被改写成谜。
在谈论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以个人的判断对历史进行厚此薄彼的陈述或半段,事件细节不断地被加入人工的修饰,或进行随意拼接、删改,甚至以讹传讹,最后形成偏见,可能跟事实大相径庭。现代文明中,人们不仅需要知道那些记载不详的历史,还要知道被遮蔽的客观历史细节的真相。
但历史的那点真相又有谁能知晓?大家需要注意,并非所有史料都是可信的,在这些资料中,互相矛盾的并不少,就如同凶案现场很多将你引入歧途的线索一样。但只要你认真分析,是可以找出真相的。
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就是从这些互相矛盾的资料中找到真相,破解谜案。而破案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历史学上很重要的原理,那就是立场。所有的书籍都是立场,所有的立场都有倾向,相信如果不是自虐,写书骂自己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部历史作品,就是我和历史过招后成果。
在结构设置上,我一方面继承了《史记》纪传体细致、有趣的优点,另一方面处处影射现代社会,暗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借古喻今,寓情于理,就希望没有那种揪着耳朵说教的口吻,读者既可以把它当人生镜子严肃地看,也可以当历史故事好玩地读。
除了这些技术性的手段之外,我的历史观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走向,得出与现成历史教科书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我坚信,历史的真相不在教科书里。
读这样的历史,也许比读某些历史课本要有意思得多,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
但在我看来,有没有意义不重要,有意思才是重要。用不严谨的文字,去书写严谨的历史。
比通俗更专业,比专业更通俗,够独特,够生动,够现实。如果能够让让读者朋友们有所收获,我所下的功夫也就物有所值了。出于某些原因,有些年表事件不能一一道来,只能简洁明了,假如读者朋友们有兴趣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知识,不妨参阅一下相关的专业书籍。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